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欢迎来到凯发娱乐科技有限公司!

已阅读

记忆中的哈尔滨机车库

作者:admin      来源:admin  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1-26

  每逢路过海城街跨线桥,我总会深情地向桥下眺望,昔日桥下区域曾是哈尔滨机务段(以下称哈机)所在地。密集的线路上,蒸汽机车游弋,风笛嘹亮,云蒸霞蔚,一台台叱咤风云的蒸汽机车,或在整备,或等待转线出征,昼夜一派繁忙。段办公楼位于中间,西侧是架修库和整备线。记忆中的机车库在东侧,尽管业已消失,但它们却定格在我童年、中学时代的记忆里。

  哈机与哈尔滨城市同龄。如果把哈尔滨站比作一部机器,机务段就是机器的动力。1898年,沙俄选址秦家岗下坎建机务段。那时,这里芦苇丛生,一片沼泽。最早的机车库是用席子搭建的,不久一座可容4台机车的机车库落成。翌年(第二年),一座大型机务段拔地而起,具有机车库、水塔、铁工厂和事务室(办公楼),修车能力仅次于中东铁路临时机械厂(车辆厂前身)。一时间,这个被俄国人称为“地包”(俄语机车库之意)的地方遐迩闻名。

  我对机车库并不陌生,最初的印记在童年时期。 1960 年我 6 岁,父亲在机车库工务工区当工长,星期天他曾带我去过工区。记得我们穿过股道,绕过一座水塔,拐扇形机车库、沉重的库门和转盘,就到了父亲工区的俄式小木屋。一路上所见,难以抹去。小木屋紧邻线路,每当机车从门前路过时,木屋被震得颤动不止。

  1970年,16岁的我在哈铁一中(现省实验中学)读中学二年级。放暑假时,学校组织学生去机务段“学工”劳动,时间是15天。通过跟班修车,我熟悉了机车库的内外环境,加深了认知。

  哈机有两个扇形机车库,都建于中东铁路时期,一个称南库,另一个称北库,南库有 22 个库眼,北库有 24 个库眼,而横道河子机车库仅有 15 个库眼。我们在南库劳动,南库又称洗修车间或乙检,主要清洗锅炉、检修机车走行部位的汽缸、汽室、摇杆、连杆等部件。

  据老师傅介绍,中东铁路初期,机车检修分为大、中修和洗修,大、中修入哈尔滨总厂(车辆厂)修理,机务段只做洗修和日常维修;到了伪满统治时期( 1936 年以后),机务段按甲、乙、丙检修程序修理机车。哈机承担甲检任务,一般机务段只承担乙、丙检任务。甲检 6 个月 1 次,乙检 30 天 1 次,丙检 10 天 1 次。

  机车库造型独特,远看像手风琴,鸟瞰似打开的扇子,车库是扇面,股道是扇骨,“转盘”是扇子的“轴”。“转盘”又称“转车桥”,它把机车送进各自的“单间”。库顶烟囱排列整齐,因洗修机车入库落火(熄火),出库需再升火。重新升火时会冒烟,库顶烟囱堪称机车库的“排烟罩”。

  16岁修火车实属罕见,也是值得炫耀的事情。库内机器声轰鸣,电弧闪烁,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机油的气味。第一天是熟悉环境,老师傅讲安全事项。如要求横过铁路线要 “一停、二看、三通过”,防止机车轧人;梳辫子的女生进库必须把辫子盘在帽子里,防止辫子被卷入机器受伤。还发了套袖和白线手套。我们带午饭,参加早点名,俨然是一群学徒工。

  两座机车库都坐北朝南,窗口宽敞、明亮,通风好;据说冬季下午阳光射进库内,整个车库暖洋洋的,为修车人员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。明亮的南墙窗下有一条贯通车库的人行通道,宽约5米,可供搬运大部件的手推车通行。库内车位之间,有一条宽1.5米的间隔,中间的一排三角铁立柱支撑上有许多螺丝孔。师傅们常把“千斤葫芦”(倒链)等半自动工具固定在上面,用它辅助装卸数百斤重的摇杆、连杆、十字头等部件。

  劳动头几天,我们只会和师傅递工具、卸(上)锣丝和注油等活。几天后开始取送工具、零件。工具室在库内通道中间,木制工具架上摆放着铁锤、榔头、管钳子,扳手等各种工具,设专人保管。每天上班修车前,我们凭工长写的借条,到工具室借工具,下班还工具抽出借条。使用工具多时,需用小车推。我们忙碌一天,衣服上、脸上蹭满油污,累得腰酸腿疼,但没人叫苦喊累。我们吃苦耐劳精神受到工人师傅的称赞。

  机车出库时需整备,上水、加煤、上砂子等项目。我们发现机车出库前,小烧(司炉)先往水箱里倒一桶火碱,一问才知道此中和水中的酸碱浓度,减少锅炉里的水垢。为何上砂子?原来机车牵引重车上坡时,遇有雨、雪天车轮打滑,于是机车通过砂管向轨面自动撒砂子,防止车轮继续打滑。砂子需清筛、烘干,这样才能从机车锅炉顶部砂包自动流下来。

  机车出库时,我们和师傅都要欢送。这时,大车(正司机)一边踩响风笛,一边挥手致意。车轮子缓缓转动,车库退出机车库,在转盘掉头后,汽笛一声长鸣,踏上新的征程。通过“学工”劳动,我学到了工人师傅的好思想、好作风,为日后成为铁路工人奠定了基础。

  2002年哈机迁往哈尔滨南站;2016年哈机运用车间留守人员撤离。继而,海城跨线桥和哈尔滨站北站房相继问世。光阴荏苒,昔日哈机和机车库的往事,现已成为昨天的故事。